【劳动者之歌】宏图优配
原标题:20载焊花淬炼,甘俊林一路成长为青年产业工人的“领跑者”(引题)
钢铁“执男”的技能报国梦(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娜
“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支撑,青年产业工人要树立远大目标,技能报国前途广阔。”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眉山公司)货车制造中心首席技师、冷作钣金工甘俊林作为新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受邀参会。作为一名“85后”技能人才代表,他身着米色工装,奖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从一线车间到竞技赛场,从走进清华大学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到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殊荣,甘俊林历经20载焊花淬炼,执着追求,一路成长为青年产业工人的“领跑者”。
钢铁“执男”不畏难
甘俊林所在的货车制造中心,承担了公司整车焊接和零部件总装及整车喷涂等重要工序宏图优配,是保证各型铁路货车制造质量达标及安全运行的关键一环。
2005年,甘俊林和其他新入职员工一样,期待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岗位。然而,仅仅在车间试用了3天,他就被班组长退回公司,成为同期员工里面第一个被退回待岗的。“当时刚从学校出来,理论知识多、实践锻炼少,直面车间的现场环境和作业要求还是感到有些困难。”甘俊林说。
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甘俊林心里憋着一股劲。焊接时臂力不够,他就用自制沙袋绑在手臂上练习,增加焊枪的稳定性;为分析焊接缺陷,他用手机拍摄焊接焊缝、回家仔细研究焊接纹路规律;别人下班后,他还会在车间多待2个小时,眼睛被电焊弧光灼伤,只能半睁半闭……“带我的师傅曾说过,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甘俊林对技艺的执着,深深烙进了骨子里,也贯穿他20年来的职业生涯。
在不断努力下,甘俊林焊出的一手鱼鳞纹在工友中无出其右,他也随之在各类产业工人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
甘俊林2015年在成都市举办的焊接比赛中荣获铜牌;2017年获眉山市职业技能大赛电焊组第一名;2018年,他向被誉为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发起冲击,从20多个国家的38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和最佳试件奖。这次胜利不仅成为甘俊林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为我国在国际职业技能大赛上争得了荣誉,助推中国铁路装备继续阔步“走出去”。
急难险重中当先锋
近年来,中车眉山公司的产量翻倍。2021年,公司货车产量达到5000辆左右,其中约3800辆销往国内,1200辆销往澳大利亚、几内亚等国际市场。
“国内外客户对我们的货车质量都非常认可,我们经手的上万辆货车,没有一辆返修。”甘俊林坦言,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是他每天思考的问题。
生产中,甘俊林始终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打头阵、当先锋,解决各种 “疑难杂症”。2018年,公司接到1998辆C80B订单,交货期仅100天,而当时的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甘俊林主动请缨,那段时间天天加班研究解决方案。他创新现场管控模式,实施节拍化生产和工段制管理,不到1个月,车间单线单班日产量提升34%,3个月内完成订单,并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还有一次,面对出口安哥拉的平车组装难题,甘俊林临危受命。通过分析底架误差,他设计制作整体侧墙组成模块,使整车侧墙一次性定位,生产效率提升100%,单车节约成本近万元,赢得客户高度认可,现场追加订购120辆。在出口澳大利亚车侧墙焊接变形难题上,他带领团队驻扎现场1个月,经过无数次攻关试验,首次在国内采用激光焊接和刚性固定技术,成功控制变形量,获得澳大利亚客户的盛赞。
自2019年“甘俊林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他总结归纳出9项绝招绝技,获13项授权专利,带领团队累计创新和改造铁路货车制造工艺100余项,解决50项关键技术难题和10多项惯性质量问题,提出并实施40余项生产优化方案,创造价值近千万元。
在甘俊林看来,创新面临的是未知领域,是“从0到1”的艰难跋涉,必须反复试错,可能历经1000次尝试后换来的仍是失败。“当我们坚持第1001次时,或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甘俊林说。
技能报国一往无前
“希望携手越来越多青年产业工人,共赴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梦。”如今,身为公司货车制造中心首席技师,甘俊林依旧坚守一线,专注于培养人才和技术攻关。
最近几年,他通过 “大讲堂”“结对子”“师带徒” 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40多场,授课覆盖6000余人次。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众多徒弟取得优异成绩:16名成为高级技师,15名成为技师,8名在省部级、国家级行业技能比赛中名列前茅。2024年,他被聘为中车眉山公司工匠学院导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人。除了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甘俊林还积极走进各大专院校,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自身经历激励学子学技成才、报效祖国。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甘俊林深感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他表示宏图优配,未来会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希望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做好产品、攻关技术、推广经验,带动更多产业工人走技能报国之路,同时培养更多有理想、懂技术、敢担当的青年人。”甘俊林说,“继续为擦亮中车产品这张‘中国名片’贡献力量。”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